当前位置:首页 > 观察 > 正文

2023别再内卷,这两家公司给出新答案
孤舟(Domarketing) 发表于 2023-01-06 16:42:11    点击:

分享到:
企业如何才能做出改变用户行为的创新?


「创业」到底有多难?

据统计,美国新创公司存活10年的比例仅为4%,第一年以后有40%破产,5年以内80%破产,活下来的20%在第二个5年中又有80%破产。据哈佛商学院研究发现,第一次创业的成功率是23%,已成功的企业家再次创业成功的比例略高,但也只是34%。

每一家成功的企业背后,必定有人曾经做出过一个或若干勇敢而又孤独的决定所致。

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•德鲁克曾指出,企业只有两个职能,第一个是创新,创造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,第二则是通过市场营销让其成为顾客心智中的首选。

显然,创新和营销对企业而言也是附加值最高的两个职能。正如微笑曲线所说,制造的附加值远远不如研发(创新)和市场(营销)。

同样得出类似观点的是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•克里斯坦森(Clayton M. Christensen),他在《创新者的窘境》一书中定义,只有“需要最终用户改变行为的创新才是颠覆市场的创新”,而这种创新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,并将之称为“非连续性创新”或“破坏性创新”。

那企业如何才能做出改变用户行为的创新?如何才能找到具备长久生命力的价值创新点?如何挖掘用户的需求并借助产品进行差异化的表达?如何通过产品创新打开新的增长边界,扩展新市场,为行业和用户打开新的想象力?背后又有哪些原则或方法可供行业借鉴?

日化巨头宝洁前首席执行官雷富礼曾多次在演讲中重申,宝洁的成功依赖于五大核心优势,分别是对消费者的理解、创新、品牌建设、走向市场的能力和规模。

2003年就开始跨界造车的王传福也为比亚迪建立了自己的风格:崇尚技术,以问题为导向,通过创新解决问题,以及坚持。

小度科技CEO景鲲不久前也宣称“内卷改变不了世界,只有创新才行”,并首次对外披露小度“挑战行业惯性常识、深挖用户原始需求、打造可进化的产品力”三大产品创新方法论。

在DoMarketing-营销智库看来,比亚迪、小度的案例值得探讨和分享。他们都是各自行业的后来者,但他们又都从内卷竞争的市场中趟出一条新路,开辟了属于自己的生长市场。

挑战行业惯性常识

赢得时间窗口和创新红利期

  

有些常识会被约定俗成遵守,而有些规则注定要被打破才能创造新的时空红利,挑战行业惯性常识就是被论证过的三大产品方法论的其一。

比亚迪的新一代超级磷酸铁锂“刀片电池”就是挑战行业惯性常识的成功案例,通过技术创新,“刀片电池”的体积能量密度与主流使用的三元锂电池持平,在相同体积下所储存的电量也相差无几,但安全性表现却远远超出普遍的三元锂电池。

而小度的产品创新也恰如比亚迪一样打破常规,不断挑战行业惯性常识,形成不一样的产品形态,甚至做行业的搅局者和颠覆者。如今声名远播的「小度智能屏」在设计之初曾遭遇同行和媒体广泛的质疑,为什么要给音箱加一个屏幕?面对所谓的行业共识,小度却认为人和机器交互最高效的方式是语音,而机器反馈给人最高效的却是视觉。小度不仅要继续强化语音交互能力,并且要增强视觉反馈。

语音和屏幕之间构成了非常奇妙的关系,不但让人机交互体验变得不同,而且将企业拉出行业产品同质化和价格战的泥沼,更重要的是,为企业赢得了更长的时间窗口和创新红利期。显然这不是对行业传统主流产品的小修小补,或者做一些功能增减,而是从新的消费和体验场景出发做挑战行业惯性常识的颠覆性创新。

实践证明,小度的挑战成功了。去年9月,小度成为主流电商平台整体音箱/音响行业第一,4年时间小度已经走进4000万家庭,成为了4000万家庭的「陪伴者」。

企业面临增长天花板或者想在市场产品红海中杀出一条血路,就必须下狠心“推翻”“重来”和“挑战”,力求在行业惯性常识的天花板上撕开一道大口子,也许才有可能成功。

深挖用户原始需求

叠加新消费场景方能出爆品

 

做产品,最忌讳的就是闭门造车,抛开用户需求的洞察和挖掘,造出来的产品在消费市场往往是“鸡同鸭讲”无人问津。做产品,往往是一边验证,一边挖掘用户原始需求。

“新冠”疫情肆虐大地,为了应对特殊时期广泛的购车、用车需求,比亚迪汽车就洞悉用户心理开展了诸如线上直播看车、VR看车、线上抢购会、上门试驾/售后/交车等创新性暖心专项行动。

再例如,低能耗其实不是用户最原始的需求,用户其实是想用更低的预算购买到同级别油耗更少的车型。比亚迪选择降低混动车型的消费门槛,入门即配置DM-i动力,就符合大部分消费者的购车预算和实际的内心消费需求。

上述都是回归到最底层人性需求——长期存在,并且无法抗拒的人性,小度将之总结为深挖用户原始需求。

如果说做产品是做服务,那么做产品也是做场景,如何挖掘消费者内心原始需求的潜台词,并用创新的产品进行差异化表达,怎么创造一种消费使用场景?这些都是企业需要深思的。比亚迪在购买与维护场景、消费预算和消费品质心理把握上做了不少创见,这都是要先从用户维度思考,根据用户场景进行设计产品。

我们再看小度,在学习机产品上,除了对内容的打磨和筛选外,小度还积极尝试解决在“辅导”中没能解决的其它消费需求,例如,深挖用户更健康学习的诉求,针对家庭教育家长极为关切的视力健康问题,小度就与业内知名眼科教授陶勇联合共创护眼技术,打造了能过滤有害蓝光、防眩光、无频闪的护眼大屏,首创AI算法屏幕自适应及坐姿语音提醒功能,让孩子拥有更健康的学习体验。

也许很多家长自己都未能发现,他们对孩子成长的需求绝不简单是「成绩好」,家长们更期待孩子健康快乐、品学兼优的发展。学习固然重要,但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会伴随孩子一生。相信这种需求洞察,这也是小度仅靠20个月实现教育硬件赛道40%市占率的深层原因。

打造可进化的产品力

巩固护城河提升市场竞争力

 

不只要对顾客的心理进行洞悉,科技公司还需要自带使命,既然拿到了科技前沿的站台票,那么就要不断迭代划时代产品,而好产品自带传播价值,能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。

新能源车行业,曾经流传“不愁卖不出去,只怕造不出”,蔚小理们凭借先发优势抢占“某价格段唯一新能源车”的强卡位,销量一路走高。然而,随着更多竞争者涌入,已出现销量下滑,并在各价位段都开始价格战,小鹏最近新推的G9车型,在性能、体验上都遭遇舆论滑铁卢。

这说明,一时爆款无用,“打造可进化的产品力”才是竞争中得以存活和进化的武器。

而在产品力上,比亚迪用锤炼多年的技术打造的产品,扭转了质差的口碑,成为消费者眼中的性价比优选,不但在外观上追求精致,更在内核里追求极致,例如,比亚迪e3.0平台,电池方面升级到前文提到的“刀片电池”,从电池模块化到电池车身一体化;在热管理上面引入宽温域高效热泵系统,在智能这块导入四大域控制器,提出自主研发车用操作系统,从空间上更高的轴长比使得车内空间大幅拓展,实现了整车架构平台化,充分发挥出电动化、智能化优势。

比亚迪的平台系统革新与小度的提升如出一辙,最落地的感知市场,最高的遥望远方,抬头看路,既读懂消费者,也带领消费者,与时俱进,不落窠臼。

说到小度的划时代意义,即人机交互能力,毫无夸张说是处于同类产品中的Top1,就是更快应答、更准确识别,更聪明地反馈。小度依托不断进化中的小度助手(目前已是7.0版)保持其锐利的产品力、体验度和创新性,使人机对话无限逼近人和人沟通自然的状态。

例如在搭载小度助手7.0的添添自由屏中,借助全球首创的全域免唤醒语音交互技术,添添自由屏可带给用户全场景免唤醒语音交互体验——不用再说“小度小度”等产品回应,而是直接以“小度+指令”即可,例如“小度来首歌”、“小度看电影”,简单高效。而小度助手7.0还帮助添添自由屏具备领先的视觉及理解能力,同时拥有PCAN深度个性化对话大模型,让小度的人机交互更自然、聪明,不断扩大领先优势。

一开始,消费者没有想过自己会和机器对话,是小度教育了消费者,机器也可以和人交流。而当用户体量增长,对话量增加的时候,机器学习迭代后的AI大脑被训练得越来越聪明,回应就越来越精准,给到用户的体验也更好,用户的口碑就会增强,从而带动更多用户来使用,因此用户品牌选择偏好就越强,从而形成了正循环飞轮效应和进化的产品力。

大部分企业会基于第一曲线的核心壁垒来创造第二曲线,其方法与模式,更多是基于企业的基因与过往惯例,一个激进的企业做不到保守,一个保守的企业很难激进,小度来自科技企业,注定它能立足科技,在产品上不断小步叠加和颠覆式创新并行,不断打破创新者的窘境,这显然已被刻入小度基因里。

创新显然是一件很难的事,甚至99%的创新都是以失败告终。但草灰蛇线,成败之间总有一些规律或方法论可循,如何成为那成功的1%?比亚迪、小度等案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:行业创新者不是高高在上,而是必须深扎到“用户使用”的土壤当中,切身去感受市场痛点和用户需求,企业只有不断“挑战行业惯性常识、深挖用户原始需求、打造可进化的产品力”,躬身入局,才可能离成功更近。

 

相关热词:创新 

上一篇:Honnverse虹宇宙X小鹏汽车,元宇宙试驾搭建车企营销新着陆点
下一篇:最后一页

 
返回顶部 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