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观察 > 正文

左右脑测试凭啥能骗你到懵逼、还乐呵呵帮分享?
阿sue(Domarketing) 发表于 2017-10-30 13:57:56    点击:

分享到:
这款神乎其神的小游戏,从内容到渠道,都在诠释着一个爆款应该有样子。

被左右脑测试刷屏,一点儿也不用意外。这款神乎其神的小游戏,从内容到渠道,都在诠释着一个爆款应该有样子。

低门槛准入+朋友圈扩散

病毒传播底料十足

回顾一下曾经刷屏过的案例,围住神经猫、小朋友画廊、人民日报军装照等,都有一个共性:参与感。也就是说,它的门槛足够低,在屏蔽了年龄、性别、学历、职业等因素障碍外,绝大多数人都可以参与进来,并且产生互动后再将其传播出去。

《你的左右脑分别有几岁?》以一个颇具科普风的问句开头,然后设置了8道测试题。乍一看,这些题还真是不明觉厉,“男人的眼睛是在一条直线上吗?”、“数一数共有多少个三角形”、“图中你能看到几种动物?”

有没有一种奥数加体检既视感?

答完以后,就会生成测试结果了,还会鼓励你分享出去。这时,传播就进入了下一个阶段,朋友圈传播。

 和微博的弱社交性比起来,朋友圈恰好相反。微信本身带着极强的社交属性,朋友圈评论仅双方好友可见,发状态可指定分组等功能,无一不在强化这种属性。即使到现在,微信好友已经被不怎么熟悉的“陌生人”充斥,这种强社交性也依然在维持着。

 出于某种关系而搭建的“朋友圈”,还是要比微博上的大V、网友熟络得多。当你看到朋友、同学、同事等都在分享左右脑测试时,出于信任和趋同攀比心理,也会不自觉的加入到“乐队花车”。这也就是为什么爆款大都出自朋友圈选晒的原因。

心理测试:“镜中我”的外在投射、巴纳姆效应强化认同

巴纳姆效应认为,人们很容易被一种笼统的、一般性的人格描述“洗脑”,认为说的就是自己,换句话说,一些含糊不清、宽泛的描述反而更容易被大家接受,并且认为自己就是那样的。

这种效应很好的解释了星座说、血型说大行其道的原因,仔细想想,同道大叔所说的这些特质,幽默、外向、开朗,难道只有摩羯座才有吗?这句“也不是那么不好相处,要看你怎么和人家相处”不仅针对摩羯座,对于所有人都是吧。

用一个所有人都可能具备的特质,去包含某类人群,这涉及到的是概率问题,而不是准确性。

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曾在《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》一书中提到“镜中我”理论: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,他人对自己的评价、态度等,是反映自我的一面“镜子”,个人通过这面“镜子”认识和把握自己。

心理测试在某种程度上,充当的正是这面“镜子”,面对生活中的无奈和不知所措,人们需要借助外力来更了解自己,帮助自己做出决策。当你选择某个答案后,测试会自动将你归到某个类别,然后给出短暂的提示,获得心理安慰。

其实,与其说是巴纳姆效应、镜中我,不如说,人们偏爱星座、心理测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,可能是对自己已有观点的验证,也就是说,不是测试告诉我我是什么样的人,而是通过测试验证了我就是我想的那样,或者某件事就是我认为的那样。

所以,想想这些结果,你真的是那样吗,还是你认为自己是那样的。

程序猿打脸:由槽点引发的二次传播

就在左右脑测试红的发黑般在朋友圈被分享选晒的时候,程序猿出来啪啪打脸了,原来,无论你做出什么选择,最后得到的答案图片都是随机的。而且这个测试都只有10种结果

某心理学教授也出来认证,“大脑年龄和人体实际年龄相关,比如会有青年、中年和老年等这样大致范围的划分,但是不会像这种测试一样,有具体的数字来表示。”

从热捧到吐槽,传播自此进入第二个节点:槽点传播。媒体纷纷求真相,网友和段子手则开启了秀智商模式。此时,关于左右脑测试的传播,已经不再是它的天眼功效了,而是“我开心就好”的自嗨模式。

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热衷于吐槽营销,官方刻意埋下槽点,以此来吸引网友自来黑吐槽。比如,《太子妃升职记》的“穷”、麦当劳中国无意促成的“金拱门”等,抓住某个受众反感的点,通过社交网络将其放大,无形为品牌做了宣传。在全民吐槽中,还可以增加受众的参与度,拉近消费者与品牌的距离。

但要注意的是,这个槽点不能对企业有致命伤害,在无伤大雅的前提下,还要注意度的问题,太过或者太弱,都会适得其反。同时,也不是每个企业都适合吐槽营销,分清场合、分清轻重也很重要。

最后一点,也是最想说的一点,刷屏所带来的意义何在?就像这次左右脑测试,刷屏过后,有多少人记得这个公司的名字是什么,又有多少人付出实际行动,将热情转化为购买行为?从传播的角度来讲,这次案例无疑是成功的,但从实际层面来讲,如何才能带来实际的转化率、品牌美誉度,才是更应该考虑的问题。这点,左右脑测试并没有考虑到。

相关热词:左右脑测试  病毒传播 

上一篇:“QQfamily主题套房”,这么可爱我要订100间!
下一篇:别再炫技!是时候给艺术性创意广告泼一泼冷水了

 
返回顶部 ↑